“爬两层楼就气短”“喉咙有痰咳不净”,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,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我们忽视。然而,当体检结果显示肺功能下降时,不少人开始慌了神。尤其是经历过疫情之后,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肺部健康的重要性。研究显示,即便轻症肺部疾病患者,康复后也可能出现肺功能下滑。
肺是人体 “气体交换站”,常接触外界空气,长期受吸烟、空气污染、反复感染影响,易引发慢性炎症、肺弹性减退,严重时可能发展为慢阻肺、肺纤维化等疾病。不过这些问题并非完全不可逆转,科学干预可延缓进展,下面为大家奉上结合医学常识整理的实用 “保肺清单”,助你呵护肺部健康。
检查出来肺功能下降先别慌!因为从早期肺功能下降到发展为严重肺病,通常需要数年甚至更久,只要定期监测、及时干预,完全有机会阻断进程。
吸烟:是导致肺功能下降的 “头号杀手”,香烟中的焦油、尼古丁会直接破坏肺泡和气道黏膜,90% 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吸烟相关。
感染因素:反复感冒、肺炎会损伤肺组织,尤其是老年人、免疫力低下人群,需优先排查是否存在慢性呼吸道感染。
环境因素:长期暴露于粉尘(如煤矿、建筑行业)、油烟(家庭主妇、厨师)、空气污染(PM2.5 超标)等环境中,会持续刺激肺黏膜。
少接触刺激物:避免长期处于油烟、粉尘环境,做饭时打开油烟机,雾霾天减少外出,外出时尽量佩戴口罩;少吃辛辣、过咸食物,避免刺激呼吸道,加重咳嗽、咳痰。
多吃“养肺食物”:新鲜蔬果富含维生素C、维生素E,有助于修复肺黏膜;多喝水(每天1500-2000ml),保持呼吸道湿润,帮助稀释痰液。
戒烟酒,护好肺屏障:酒精会刺激呼吸道黏膜,加重炎症反应;尼古丁则会收缩气道血管,影响肺的血液供应,戒烟酒是保护肺功能的基础。
呼吸训练,强化肺功能:每天练习2~3次,每次10-15分钟,能增强呼吸肌力量,改善肺泡通气效率。
如果出现气短、咳嗽、咳痰、胸闷等症状,千万别忽视!这些可能是肺功能进一步下降的信号,需及时就医检查(如肺功能检测、胸部CT),排除严重肺病隐患。已确诊慢性肺病(如慢性支气管炎、轻度慢阻肺)的患者,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:比如支气管扩张剂(缓解气道痉挛,改善气短)、祛痰药(帮助排出痰液,避免气道堵塞);若存在肺部炎症,需遵医嘱使用抗炎药物,避免炎症持续损伤肺组织。
很多患者复查时会问:“没咳嗽、不气短,是不是不用查了?”大错特错!早期肺功能下降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症状,而肺部损伤的风险是“动态变化”的 ——现在的轻度肺功能下降,若不干预,3-5 年后可能进展为中度慢阻肺,甚至出现肺纤维化。
肺功能指标:FEV1/FVC>92%,且 FEV1≥70% 预计值。
小气道情况:小气道功能基本正常,无明显气流受限。此阶段小气道结构和功能未出现显著异常,气体交换及通气过程受影响较小,多无明显临床症状。
复查建议:每1-2年复查肺功能+胸部CT。
肺功能指标:FEV1/FVC<92%,且60%≤FEV1<70% 预计值。
小气道情况:小气道已出现早期功能异常或轻度气流受限。可能存在小气道黏膜轻度炎症、管腔轻微狭窄或分泌物增多等情况,部分人群可能出现活动后轻微气短、咳嗽等症状,但日常平静状态下症状不明显。
复查建议:每6个月-1年复查肺功能,每年做1次胸部CT。
病变类型:如轻度肺纤维化、支气管扩张等。
小气道情况:小气道功能可能受病变间接影响,如轻度肺纤维化可能导致小气道周围肺组织弹性下降,支气管扩张可能伴随小气道分泌物潴留,易出现小气道通气效率降低,部分人群可能有咳嗽、咳痰或活动后气短加重表现。
复查建议:每3-6个月复查胸部CT,监测病变是否进展;肺功能复查频率可结合基础肺功能分级,遵医嘱调整。
疾病类型:慢阻肺、肺纤维化等。
小气道情况:
慢阻肺:小气道为主受累部位,明显气流受限(管腔狭窄 / 阻塞 / 结构破坏),伴慢性咳嗽、咳痰、活动后气短,症状渐进加重。
肺纤维化:小气道功能障碍(牵拉变形、阻力增加),多有进行性呼吸困难,活动后明显。
复查建议:遵医嘱定期复查,通常每3个月评肺功能、每半年查胸部CT,频次依病情调整。
稻燃健康温馨提醒:肺功能下降不是 “绝症”,而是肺发出的 “保养提醒”。就像汽车需要定期检修,肺也需要我们重视它的 “呼吸痕迹”。早查(定期做肺功能检测)、早管(戒烟、避污染)、早干预(调整生活习惯 +呼吸训练+规范治疗),能有效降低肺部疾病风险。